欢迎来到皮毛畜禽市场网

皮毛畜禽市场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皮毛畜禽资讯

关于穿貂,你不知道的事

时间:2019-04-19 来源:  作者:
貂,毫无疑问是北方最具人气的时尚单品,貂衣上身,那种萦绕不散的尊贵、奢华与巨大满足感,是土豪二字所无法传神意会的。   人们穿貂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,满族及其先世(肃慎族系)有着相当久远的穿裘皮风俗,《后汉书东夷传》称挹娄人好养豕,食其肉,衣其皮,那时候以裘皮为衣也算得上是一种因地制宜的选择。金太宗时,曾长期滞留金国的宋臣洪皓在其《松漠纪闻续》中称:北方苦寒,故多衣皮,宋、元间成书的《大金国志》也有化外不毛之地,非皮不可御寒,所以无贫富皆服之之说,不难看出这种看似奢侈的习俗风尚,实际上来自于适应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。   在现代大规模养殖业兴起之前,貂皮是一种非常昂贵的货物,很多时候只有贵族才负担得起。举个例子,《金瓶梅》第七十四回,潘金莲问西门庆要李瓶儿的貂皮袄,西门庆道:单管爱小便宜儿。她那件皮袄值六十两银子哩。六十两银子什么概念呢?明代正一品的大员,法定月薪也就是60两零9钱白银,至于最基层的正九品官员,一年只有40多两银子的收入,不吃不喝一年半才买得起一件貂。明代的貂,主要来自与女真的贸易。没错,女真作为貂的根据地,历史非常悠久。   由于貂很贵,也一度被纳入了公务员福利。明万历以前,京师冬月,例用貂皮暖耳,每遇巨寒,上普赐内外臣工,次日俱戴以廷谢。冬天遇到西伯利亚冷寒潮,皇上要给大臣们发貂皮耳罩,第二天大臣们都戴着耳罩去谢主隆恩。   明代虽然在达官贵人中流行穿貂,妇女也喜欢貂皮的配饰。但是貂、或者说皮草的大流行,还是要到清代。清代统治者来自盛产貂的地区,也就把穿貂的风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《道咸以来朝野杂记》中记载:衣冠定制,寒暑更换,皆有次序。由隆冬貂衣起,凡黑风毛袍褂如玄狐、海龙等,皆在期内应穿。由此换白风毛,如狐皮、猞猁、倭刀之类,再换银鼠,再换寒羊皮。皮衣至此而止。如果不按这个规矩来,是要被贵族老炮儿们耻笑的。   但是这个并不是很重要。重要的是,清代奠定了今天穿貂时尚最重要的一件事把毛穿!在!外!面!   在清代之前,毛皮衣服一般不崇尚把毛暴露在外面,而是将毛面向里,外面包一层布帛。将毛向外,被称为反穿,是暴发户的可耻炫耀,不入流。   另一方面,反穿貂是少数人的专利,比如皇帝。紫貂的大衣,只有皇帝才能把毛穿在外面,其他人这么干,就是僭越。   但是皇帝作为王朝的时尚担当,自然无法阻止别人效仿他。后来,宫里的人也学着翻穿貂服,皇帝只好规定宫里穿可以,穿出去不行。再后来,达官贵人和商人也都学会了反穿貂皮,奠定了今天对貂的审美。   在18世纪,有一个叫龚炜的学者,记录他家乡的风俗说:余少时,见士人仅仅穿裘,今则里巷妇孺皆裘矣。注意了,这个人是江苏人。也就是说,乾隆朝的时候,江苏人已经非常流行穿貂,到了人手一件的地步。   由此,貂文化在清朝到达极盛顶点。马家良恩斯神父在1688年出版的书中说,他见到4000名官员,从头到脚穿着极昂贵的貂皮。自顺治以后,北京王公贵族的貂文化已经辐射到南中国南方亦以皮裘御冬,袍服花素缎绒价遂贱。到了道光皇帝时,秋风普起,已裘狐满街。   不过,如果你认为满族土豪只是用貂炫富、攀比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对清帝国而言,貂不仅是仁抚远民的政治基础,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储备。   对于关外的少数民族而言,日子过得是否丰实,看看其家拥有的貂皮就清楚了。一貂易两锅、一马易十貂,貂皮就是对外交易的通用货币。帝国明确规定索伦、达斡尔、鄂伦春、毕拉尔等部岁纳貂皮一张,而帝国将回馈生活器具或布匹等当地稀缺之物。这貂既是皇帝与文武百官登台炫富的皮具,又代表着源自白山黑水的皇权永固。如果逾期不贡献方物,则被视为对统治的反抗。   我们知道,好貂传三代。又有所谓前人买貂,后人享福。1722年,俄国商队来访北京,俄国佬刚喘口气准备向首都人民倾销皮草时,清朝官员却立即打开国库,在两周内卖出了两万对最上等的貂皮,一举拉低市价,导致不远万里来华做生意的战斗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。这是为啥呢?还不是因为祖宗囤貂成癖,传到康熙同志时,国库里已经堆满了貂皮,有许多貂皮都快放坏了   作为高档皮草代表的水貂皮,国际各大裘皮拍卖行所拍卖的水貂皮中,80%被中国买家购买;2012年,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价值1.26亿美元的貂皮;过去5年间,加拿大卑诗省的貂皮产值平均每年翻一倍,其中九成貂皮销往中国;2010年全球250万件裘皮中,中国消费了150万件,超过一半;全球约75%的皮草服装在中国生产加工   在经济动荡和动物保护组织宣传的双重夹击下,传统的貂皮消费大国都一个个被中国抛在身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