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业报告】河北毛皮产业2015年度发展报告
毛皮产业在我省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,形成了集毛皮养殖、市场加工、内贸外销为一体的产业体系,同时拥有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,涉及行业广泛,从业人口众多,产品丰富多样,经济效益明显,是一些县域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,完全形成了买全国、卖全国的市场格局。
一、我省毛皮产业发展现状
(一)、毛皮产业在我省多地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(二)、毛皮行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的产业。
(三)、毛皮行业在我省民营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。
(四)、毛皮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。
二、2015年我省毛皮产业发展情况
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,我省毛皮行业和全国一样,出现断崖式下跌,首先是皮张价格急剧下滑,随后出现服装服饰出口受阻,内销产品利润也压到成本线上下。2015年,全省毛皮行业虽有转型升级、结构调整等应对措施推动行业平稳运行,但是产品产量下降,并且出现积压,利润回落。预计2016年行业发展将会承受更大压力。主要表现为:
(1)、全省毛皮动物养殖量急剧下降,养殖户经营困难。
(2)、工业生产总体平稳,效益有所下降。
(2)、企业亏损面继续增加,亏损额继续提升。
(3)、企业融资、还贷难度加大。
(4)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,产品附加值低。
三、我省毛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
我省毛皮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在养殖、加工、市场建设、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,然而,大而不强、多而不壮也是我省不可回避的现实。
(1)、养殖方面。国家把水貂、狐狸、貉等毛皮动物养殖划归林业部门管理,而在基层,毛皮动物种源管理、疫病防治等实际归农业部门所属的畜牧部门管理,造成责任不清、管理混乱。在畜牧领域,我国比较重视牛、羊、猪、马等少数关系我国重大畜产品安全的物种,但水貂、狐狸、貉等小物种良种培育重视不够,结果造成我国小物种品种差,皮张小而毛短。此外,毛皮动物饲料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,毛皮动物胴体等副产品不能合法有效利用,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民收入和产品竞争力。
(2)、加工方面。我省在裘皮和皮衣设计方面水平较低,造成不但与意大利、法国等产品价格差别较大,甚至与南方有些省份都有很大差距。企业也尝试聘用国外专家设计,但由于设计成本过高而作罢,目前主要靠购买国外产品,然后修改设计进行制版,整体产品档次与国外有较大差距,产品附加值不高,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。
(3)、市场建设方面。我省各主产区利用养殖、加工或者流通优势,兴建了很多皮革城、裘皮城,然而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整体规划,这些市场定位雷同,同质化发展,没有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。全省大大小小20余家市场,没有一家能和全国遍地开花的海宁皮革城相比。这些市场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内部竞争上,没有一家在错位发展上下功夫
(4)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。同样,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规划、协调,我省多个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也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。各地都在招商,都在建市场,建检测中心,建博物馆,建电商平台,资源难以整合,配置不尽合理。同时,各产业集群之间信息沟通交流较少,难以互相支撑,协调发展。
(5)、环保方面。2014年7月1日,我国采用新的环保标准, 很多硝染厂都面临技术难题;同时,一些小的硝染厂禁而不绝,不仅扰乱正常生产秩序,而且污染环境,给整个行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。另外,在养殖方面,80%的养殖户仍停留在庭院养殖阶段,人畜混居,不仅影响公共卫生,而且污染环境。
四、推动我省毛皮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
(1)、做好毛皮动物良种培育及养殖工作。
(2)、加强工作协调。
(3)、引导企业向国际高端迈进。
(4)、促进毛皮企业健康发展。
(5)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。
(6)、组织中国河北(国际)裘皮文化节。
(7)、加强信息交流。
(8)、促进市场建设发展。
(9)、认真落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《支持我省毛皮产业发展的6条措施》。